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生态灌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2)

来源:水利规划与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灌区耕地数量减少,灌区还没有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 各地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考虑,2011年底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

(三)灌区耕地数量减少,灌区还没有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

各地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考虑,2011年底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耕地仅为1.3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近70%。经过管控性、建设性、激励性三种保护形式结合的新格局,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控制。城镇和农村建设双向挤压耕地,其后果表现为具有一定优势的农田后备资源少,且分布在生态脆弱的地区,耕地减少后不能快速补给。各类自然资源在有偿使用、市场监管、标准制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再加上外来和本地企业挤占耕地的行为较为普遍,因此灌区内的优质耕地资源越来越少。

(四)农村高质量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外出务工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农民工人数已达到1.25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5%。农村劳动力长期缺乏,致使田间管理和工程维修面临很大困难。田间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偏低,思想墨守成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灌区的改革和发展,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三、生态灌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农业进步与灌区生态建设相融合,构建“智慧灌区”产业链

一是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采用先进的配套设施和机械化生产模式,建设为灌溉、抗旱防汛、生态保护服务的现代基础设施,提升灌区的整体实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设施可以促进整个灌区良性运作,也有助于打造生态灌区特色产业、优质产业。根据国家正在推进的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在内的重大战略措施,结合目前处于初始状态的生态灌区实际,可考虑日本学者提出的“第六产业”概念,即通过加工企业、旅游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互联网+农产品电商等产业链条,构建全产业链。二是加强灌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入数字地图和大数据等技术,对生产和供水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和采样。人民胜利渠灌区设立9个地下水观测点、2个地表水监测点,并在灌区干支渠20处设置可视化闸门监测,还设置了污水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监控系统管理者就能够观测到各个点的监控数据。目前各地信息发布系统只负责与农业发展和配水有关的研究,要改变灌区传统的经营理念,把科学研究的重点由单纯的科技兴农向营造宜居生态环境转变,在实践中达到高效、环保的目标。三是建设稳定和高质量的田间管理组织。当地农民是田间管理组织的人员基础,生态灌区的主要管理者和受益对象也是农民,建设生态灌区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为青壮年劳动者提供创业机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使之成为生态灌区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多年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灌区的工程维护和田间管理水平,但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支撑,很难发展壮大。在赋予田间用水组织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同时,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适当给与用水户协会等民间组织水利监督和执法权限,使其有能力保护生态灌区的建设成果。

(二)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营造宜居环境

一是制定保护水资源的刚性政策。黄河流域干旱缺水严重,一些灌区出现了超载用水的情况。据统计,黄河干支流超载的有6省区和13地市,地下水超载有4省区12个地市。2020年12月,水利部对黄河流域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真正发挥了供水管理的刚性约束作用。新时期的治水主要矛盾已从单一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保障向服务保障与约束引导并重转变。二是推进灌区水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中国2021年财政政策释放出“不追求‘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因此灌区发展应兼顾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稳健政策。当前水分配的严格监管只到省一级,应把握水利发展的时机,适当建立和健全市、县级水平的用水监管制度,通过层层分解和考核,把用水制度的“笼子”扎紧了,织密了,压缩用水空间,使用水效率不断提高。以灌区水利改革为契机,大力挖掘节水潜力,用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处理好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采取“三条防线”和“控制排水”等新技术,生产上实现再生性污染减排,提高灌区的内在生态价值。三是生态灌区建设需要系统治理的发展思路,即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中的水”。做好与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沟通、协调,有效整合和调动何种资源,形成系统治理的强大合力,注重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和推进周边乡村的综合治理。从人、自然、社会、经济是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灌区整体性着眼,灌区建设内容由农业效益最大化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产业多元化、资源高效利用、等多重任务发展。应积极鼓励区域内多个灌区间的合作和交流,大胆“走出去”,在灌区内部建立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各领域整体发展的新道路。

文章来源:《水利规划与设计》 网址: http://www.slghysj.cn/qikandaodu/2021/0626/795.html



上一篇:永磁电机在水利大型低扬程水泵上的适用性
下一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水利规划与设计投稿 | 水利规划与设计编辑部| 水利规划与设计版面费 |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发表 | 水利规划与设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利规划与设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