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卢兴江‖粤中船厂的“蝶变”(见证中山70年/纪

来源:水利规划与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栏目:文棚 粤中船厂的“蝶变” 1962年到1989年,朱凯仁在岐江河边的粤中船厂工作了27 年。直到今天,说起让他印象最深的地方,还是粤中船厂。 从他居住的雍景园寓所西行到岐江河

栏目:文棚

粤中船厂的“蝶变”

1962年到1989年,朱凯仁在岐江河边的粤中船厂工作了27 年。直到今天,说起让他印象最深的地方,还是粤中船厂。

从他居住的雍景园寓所西行到岐江河边大约三公里,他走路得半小时。踏过横跨岐江河的中山大桥,不远处就是“粤中船厂”了。不过,人事非昨,现场除艺术加工过的码头、船排、船坞和水塔外,已经没有当年老船厂的模样了。

尽管已是冬季,枯叶随风曼舞,但女孩子们仍旧将鲜艳的布块铺在草地上,听着音乐,享受着冬日的暖阳。有人弹着吉他边走边唱,有人在白色钢管的丛林中走着猫步,前面是弓着腰、推着机器拍摄的摄影师。

▲20世纪80年代的粤中船厂工业区

孩子们在草坪上开心游戏,狗儿随孩子的心情追逐着飞盘……

询问游玩者,大家都知道这里叫岐江公园,却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粤中船厂,曾是中山的第一个国营工厂,曾造出全省第一艘铁质机动客轮“红玉号”,曾在抗美援越时,为前线建造了大量油船和货船,立下赫赫战功。鼎盛时期,工厂有近2000 名员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粤中造船厂的员工,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所羡慕的。它还是中山工业文明的先导者和工业母机,它还入选全国水运工业五百强。当然,没有粤中船厂,就没有现在的岐江公园;没有当时的工业文明,也没有现在的生态文明。

岁月如流,这些光环和荣誉,已经被时间老人装进历史的口袋。朱凯仁边走边看,他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民众捐砖瓦建起来的船厂

1953 年初春,几乎每天都在下雨。虽然算不上大雨如注,却总是淅淅沥沥。也许归功于这些浪漫的雨水,西区沿岐江河的河滩、水田、基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尽管基围内有一间破烂的煤油仓库、一间小型酱料加工厂和两间草棚,但居住在石岐的人们依然认为这里就是荒郊野外。没有人知道,这里即将发生重大改变,诞生中山工业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广东省靠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海产品是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不过,要想获得丰富的海产品,也并非易事,渔民需要出海打捞,打捞就需要渔船。基于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省政府决定在省内建设五个船厂,分别在粤东的汕头、粤西的阳江、海南的文昌、广西的北海(当时文昌和北海属于广东管辖),而粤中则选择了中山。选择中山,一方面是因为中山的地理位置较好,岐江河由西江进入,穿越市区后,直接进入珠江口,再往前就到了伶仃洋,对港澳有良好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中山的造船业有着良好基础,岐江的上游沿线分布有多间小型船厂,虽然大多只能修船,却聚集了许多建造木船的师傅。

接到省里筹建粤中船厂的任务后,中山的地方官员迅速从各单位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六人筹建小组。不等雨停下来,小组成员就到岐江河边考察,确定厂址。经专家组科学论证,最终建厂的地址选在了岐江河西郊,一片被石岐居民称为“荒郊野外”的地方。于是,用两间草棚搭成建厂初期的办公室,煤油仓库成了工具房,而酱料加工厂则变成了临时饭堂。

没有砖瓦和木材怎么办?慷慨的石岐居民拆掉了牌坊、围墙、危房,把大量的砖瓦和木材送到了建设工地。施工图纸很快就送到建设现场,没有资金和工人怎么办?市内的建筑单位派来技术工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施工。工人们没地方住,没地方吃怎么办?当时的海员工会站了出来,无偿接收寄宿工人;模范电影院站了出来,提供搭食服务。

1954 年7 月1 日,明媚的阳光下,简单而热烈的仪式中,粤中船厂建成并投产。

此时,刚满20 岁的朱凯仁还在求学路上,做梦都没有想到八年后,他将成为粤中船厂的一员,后来还当上了管理近2000 名员工的厂长,见证一个时代的辉煌。

落后的设备 激情澎拜的工人

时间来到1959 年6 月,就读于武汉工程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船机制造专业的朱凯仁修完全部课程,大学毕业。当时,大学毕业生稀缺,不仅包分配,而且非常抢手。朱凯仁被分配到了交通部海河总局机务处工作。三年后,他在老家中山结婚了,爱人也是中山本地人。刚结婚就相隔千里,多有不便,朱凯仁就申请调回中山工作。鉴于实际情况,海河总局予以批准,谈话的负责人告诉朱凯仁,在基层锻炼几年,处理好家庭问题后,随时回来,“海河总局的门向你敞开着!”朱凯仁道谢后,离开了北京。消息很快传到了广州。省海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特意找到朱凯仁,希望他留在广州,理由是广州离中山很近,关键是省里缺人才,有利于个人发展。朱凯仁想了想,觉得留在广州跟留在北京差不多,夫妻还得分居两地,便婉拒了。

文章来源:《水利规划与设计》 网址: http://www.slghysj.cn/zonghexinwen/2020/0724/402.html



上一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院秦潇:2020竞/平价项目现状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

水利规划与设计投稿 | 水利规划与设计编辑部| 水利规划与设计版面费 |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发表 | 水利规划与设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利规划与设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